106/03/15第五次綜合領域研討--海洋污染-陳建智、戴紫瑀老師

 


海洋汙染


報告人:陳建智、戴紫瑀


一、       定義與種類


汙染海洋的垃圾從產生的來源來看,可分為來自陸地與海洋製造這兩種陸地產生的海洋垃圾通常來自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到海邊從事相關活動所產生,以及由於天然災害所引起;而在海洋中產生的垃圾則通常來自於漁船或航運等相關活動所產生。以性質來看,又分為化學性汙染和物理性汙染,主要以化學性汙染為主。


 


海洋污染


 










(一)有機化學污染















 石油及煤



來源:通常為船難或油井意外所引發的油源外洩。


影響:石油污染對環境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最大。一是因為其影響範圍完全無法界定;另一方面可能在污染過後殘存許多環境荷爾蒙,對於海洋生物長期造成直接影響,也使浮游、底棲生物間接的在捕食過程中,吃了許多毒物,經過生物鏈、食物鏈後又再次的回饋到消費者身上。



人造碳氫化合物



來源


1.電廠、工廠所用的抗生物原料。例:三丁基錫(一種塗在船體上,防止海洋生物附著的化學物質)


2.塑膠廢棄物的污染


 影響


1.三丁基錫使用過度會溶解於海中,造成當地蝦、蟹及貝類產生病變


2.塑膠廢棄物永不消失,在海中堆積,造成大量海洋生物食用後死亡。




(二)物理性汙染















水中聲音頻率改變



來源:船隻在水中進行爆破。例:石油公司所放出偵測油源的震波。


 影響: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使鯨豚驚慌失措



較大的水溫溫差



來源:核電廠溫水排放。


 影響:共生藻大量死亡而使珊瑚產生白化現象,無法進行繁殖及製造鈣質骨骼,實質上對珊瑚礁生態系傷害極大。溫水也可能導致畸形魚(祕雕魚)的產生。




一、       海洋汙染影片


()海洋污染为保护海洋尽一份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0EQkkUnGE


 


()全球最大垃圾島 面積台灣39倍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6OEiFT30Pc


()太平洋垃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8e8KcdjPg


()回收寶特瓶做衣服-2010世界盃足球賽球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2qcP2DTH8


三、世界的海洋污染


太平洋的中途島,一個少經人類足跡踏過的小島,一個距各大洲最遙遠的地方,應該是一個欣欣向榮,動物生生不息,生機活躍的地方。然事實上卻不然。中途島看似平靜,海平面下卻藏著數以百噸的垃圾,面積與兩個美國一般大。垃圾種類千奇百怪,但大都是不能溶解的塑膠製品,例如:打火機、塑膠瓶的碎片、梳子、瓶蓋等等。有些垃圾飄上中途島,進到了動物的肚子。成千上萬的信天翁胃裡充滿塑膠垃圾而撐死、餓死而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原本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哪來那麼多垃圾?原因是那裡是太平洋環流的中央,世界各大洲的垃圾隨水流旋轉而匯集。


海洋垃圾受到海流、風與潮汐、波浪的作用,四處旅行,造成全球海域污染。全球海洋主要有五個海洋垃圾堆積帶,其中位於夏威夷附近海域的太平洋垃圾帶(Pacific Garbage Patch),位處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中心,科學家估計該垃圾帶可能有超過七百萬噸的垃圾,面積可能超過德州的兩倍、臺灣的39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垃圾堆積場。


http://cyberfair.tp.edu.tw/2013_WWW/H-06-16/images/danger/garbage.jpg


太平洋垃圾帶分布圖  來源:(陳平,2009


 


TOC統計國際淨灘25年來,全球平均結果顯示前十名數量最多的水域垃圾依序是菸蒂(32%)、食品包裝/容器(9%)、瓶蓋(8%)、杯////湯匙(6%)、塑膠飲料瓶(6%)、塑膠袋(5%)、玻璃飲料瓶(4%)、金屬飲料罐(4%)、吸管/攪拌棒(4%)以及繩子(2%),這十項即佔垃圾總量的80%


 


寄居蟹的哀歌


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50924/640_2399676b33e5c81adc4cf3e659abc7ce.jpg


因為海洋垃圾太多,古巴海灘上的寄居蟹竟然以牙膏的蓋子為家,這張寄居蟹以牙膏蓋為家的照片,讓人看了心碎,顯示證海洋污染太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生態。


 


 


四、相關台灣的海洋污染事件


()實例:


1. 歷年在台灣發生的重大海上船隻漏油事件有4件:


200114日貨輪油污事件希臘籍阿瑪斯號滿載著礦砂,準備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卻在墾丁龍坑保護區附近擱淺。由於龍坑保護區為珊瑚礁地形,油污遍佈礁石及岩縫。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導致救援困難。被油污覆蓋的海洋生物(魚、蝦、蟹、貝類)立即死去。棲息該地的海鳥,也因為身體被油污覆蓋,飛行及保暖功能受到影響,而更有些則是為了打理羽毛而誤食油污。總計龍坑地區共有由白沙鼻至坑仔內約3.5公里的海岸遭到污染,某些地方的油污更厚達十公分,海岸及海域受污染面積達到20公頃。最後我國因此向挪威法院提起訴訟。雖然最後獲得的賠償金額不盡如人意,此事件卻引起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催生海汙法的相關配套措施及辦法,政府機關也加強卸油污染發生之意外演練。


20061224馬爾他籍貨輪擱淺宜蘭,110公噸燃油外洩,污染海域達10公里,清除油污花3~4個月時間2011102砂石船「瑞興號」,漏油污染海域達3公里,清除油污花2個月時間


砂石船「瑞興號」2011102日在基隆外海擱淺,導致漏油污染海域達3公里,由於距離核二廠不遠,引發安全疑慮。


本國籍「德翔臺北」貨輪2016310日在新北市北海岸新石門洞外海擱淺,隨時可能翻覆、漏油。




 


2. 陳屍在八掌溪出海口,抹香鯨直接死因傷重不治,但胃裡大量的塑膠垃圾導致無法進食消化是間接死因,人類污染威脅海洋生物殘酷事實擺在眼前,讓網友發起挑戰30天不用塑膠袋的活動,吸引數千人參加。


 


 ()台灣海洋廢棄物分布狀況 


在台灣,2005年開始,民間組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為ICC國際淨灘行動台灣主要協力團體,該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南社區大學」組成了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 TOCA),為監測、清除與分析台灣地區海洋垃圾而努力。分析TOCA2005年至2011年在全台進行的淨灘活動所收集的數據,顯示台灣海岸垃圾的主要來源依序是「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佔74.2%,也就是說海邊有超過70%的垃圾是人們到海邊活動留下來的或是都市裡沒有處理好的垃圾,受到雨水、風吹等影響,流入排水溝,再被沖到海裡。


台灣海岸地區常見的垃圾包含有:塑膠瓶、菸盒、報紙、玻璃瓶、塑膠袋、餅乾袋、衣料碎片、橡膠碎片、速食容器、麻布、細繩、電線、打火機、清潔罐、煙火廢棄物、金屬包裝品、紙盒,以及漁撈養殖相關物品如保麗龍、浮標()、竹竿、釣魚線、網具、塑膠膠管、繩索等,部分海岸並常見有漂流木、海草等天然垃圾。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8年起於全台監測海洋廢棄物,歷年數據顯示,塑膠製品佔了將近90%,且以生活中飲食包裝所使用的塑膠物品佔大宗,在荒野保護協會每年淨灘垃圾的5名生活垃圾,包含了「塑膠瓶蓋」、「塑膠袋」、「吸管」、「免洗餐具」、「外帶杯及塑膠瓶」…等,台灣與全球相較差異較大的是抽菸相關行為所造成的垃圾,台灣地區僅佔全部垃圾的10.9%,全球則高達35.8%


五、現今對策與防治


()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
、海洋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立足於對污染源的治理;
2
、對海洋環境深入開展科學研究;
3
、健全環境保護法制,加強監測監視和管理;
4
、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組織;
5
、宣傳教育;
6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環境。


()民間防治實例


1.海洋吸塵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zPDhmB7JY


2.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就鼓勵積極實踐綠生活,以實際行動響應各種環 保議題,如關燈一小時、淨山綠行動、植樹到淨灘行動。


3.綠生活辦公室,例如:午休時間關燈一小時、減少辦公室用紙、廢紙重複使用、 室內空調溫度設定、隨身攜帶環保杯與環保筷、鼓勵員工週四準時下 班並關閉電源、自備購物袋、定期二手衣物與書籍的回收與捐贈、 鼓勵多走路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


六、新台灣之光-海洋垃圾變黃金


()全球首雙海洋垃圾鞋 只有台灣能做


每年有高達九百萬噸的廢棄塑膠流入海洋不只纏住海洋生物,甚至還被海洋生物吃下肚,危害生態。台灣新起的綠色技術,卻能將廢物變鞋材,重新導回人類生活。,世界第一雙由海洋廢棄塑膠製成的鞋子,竟然是在桃園觀音。


海洋環保組織「海洋會議」(Parley for the Oceans)想找新方法解決海洋垃圾,於是與愛迪達合作,愛迪達又再找上台灣的遠東新世紀。等到鞋子亮相引發各界討論https://cw1.tw/CW/images/article/201612/article-ck-584a6708ca21b.jpg


製造一雙鞋可回收11支寶特瓶,預計明年鞋款量產後,可解決掉上千萬個海洋垃圾。(Parley for the Oceans 提供)


() 陸上回收寶特瓶做衣服


台灣在全球寶特瓶PET(聚酯粒,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布料市場佔有率高達70%,曾經2010年世界盃足球隊中有10支球隊穿著台灣製的環保球衣。 
國內有多家業者生產PET材質球衣,《蘋果》走訪位於桃園的遠東新世紀公司,從各地回收來的寶特瓶,被壓製成每塊400公斤重的寶特瓶磚,堆置在廠區,廠房還瀰漫飲料發酵怪味,但經清洗、切碎、加熱融化、重製成聚酯纖維布料後,髒臭垃圾搖身一變成為「綠金」。 


遠東新世紀協理彭清族說,寶特瓶回收製成纖維已有20多年歷史,早期技術不穩,質感粗糙、顏色欠佳,僅用於布偶填充物或製作地毯,待品質大幅精進時,開始用於運動衣生產,獲國外廠商授權台灣廠商製造世足代表隊球衣,一舉打響台灣製造環保球衣名號。 


四年級相對應的課程



 





留言